项目规划与设计立意的要求
深港青年梦工场一期建设在2015年,是最早一批前海项目,同为临时建筑。一期的8个小建筑以其不规则的边界,围合成大大小小的公共空间。 然而三年后的前海,周边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,二期设计尊重时空的变化,秉持BHA“和而不同”的设想,在空间上延续一期的轴线,让梦工场华丽转身,正向面对梦海大道,继续撰写梦工场的意义。
和:是规划布局上的呼应。不同:是设计的主旋律。如梦境一样,瞬息万变,建筑之间的风格迥异,同时也暗喻了在梦工场每个房间内的梦,都有可能是不一样的,只有多元化的尝试才能孕育更多的可能。
项目功能布局设计的需求
项目用地性质虽为商业用地,但功能定位则是真正的产业研发用房,虽然只有一万多的建筑面积,对于产业用房来说,处处是细节。
二期共两栋建筑,一栋为孵化器,一栋为加速器,其中,孵化器中以中小型研发办公为主;而加速器则是集合了实验室、大型工作室等较大体量的研发用房。两者的中间,则是梦工场面对梦海大道的主入口广场。项目为租用型的产业用房,无法在当下明确将来用途,在通用性与适配性上必须有所取舍,实验室的部分设置在底层,以解决高荷载(5.0KN/㎡)的要求,其他的研发办公部分兼顾小型生产设备的安装可能,荷载按需求进行设计(2.0~4.0KN/㎡)。
生产以外:在相对小型工作室的孵化器中,结合配套服务用房、会议室设置了可聚集人的下沉广场。在相对大型工作室加速器中,则主要提供高端服务,中心大堂可设置发布会、汇报路演等产业需求。
项目设计工作模式与界面
设计管理的范畴,从传统的“建筑设计”扩展成为建筑、景观、室内、幕墙、泛光、标识等六大专业;总师需要从六大专业角度给予设计理念与把控。从方案阶段就开始设置的物料表,极大程度上可以统筹所有材质材料的要求,可一直贯彻到施工时候的选材阶段。方案阶段的景观、室内、标识设计是相对独立的,而建筑、幕墙、泛光则相对关联,每一个团队都需要完成各自的工作,并获得总师(室)的确认,进而交接至EPC方。EPC阶段,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,如项目例会(总师主持),工作内容确认(EPC主持)等制度,有效减少业主的协调工作量,有效的落实方案的设想,进而推动项目的进展。